李丽:当然。我记得第一次真正走上滑板,是初中的一个午后,校园角落的斜坡像一道看得见的目标线。那时候的我,拿着一块普通的滑板,轮子嘎吱作响,板面也不算干净,却像一个小宇宙,里面有无尽的可能。那一刻,我不再是走路的女孩,而是一个想要听到风声的人。
我没有强大的家人背景,也没有专门的教练,只有一颗愿意尝试、愿意跌倒后再站起来的心。起初练习很慢,最困难的是平衡感和节奏的把握,每一次起跳、落地都要像排练好的乐句那样精准。我把练习的时间分成若干段:热身、基础动作、线感训练、以及落地的稳固。慢慢地,我发现自己的脚步开始和地面有了对话,身体也不再抗拒地心引力,而是愿意和它一起节奏。
记者:那段时间你最大的体会是什么?
李丽:坚持本身就是一种信任。我相信只要把每天的微小进步叠起来,时间会给出答案。练习时遇到的挫折,比如一整天都卡在一个动作上,甚至跌得很惨,心里就会想要放弃。但每次想放弃,我就会回想起最先点燃我热情的那一瞬——风带来的气息、轮子在水泥上擦出的摩擦声、同伴们在坡道口的欢呼。
那时候我学会把目标设在一个接近可实现的小步伐上,而不是一口气冲向不可知的高度。装备方面,第一次真正起助力的感觉来自身边朋友的帮助和偶然的赞助机会。那段时间虽然简朴,但对我而言是最纯粹的练习场。没有商业的喧嚣,只有对滑板语言的理解与掌握。
记者:你说到语言,能不能描述你与滑板之间的“对话”?
李丽:滑板像一位安静的导师。它不催促你,也不嘲笑你慢。你要用身体去理解它的脾气:坡道的角度、地面的摩擦、风的方向。我的对话其实很直白——先让自己站稳,再让动作连贯起来。你会发现,练习中的每一次微小进步,都是来自与板子一起学习的过程。那段时间的日子里,我没有太多的曝光,也没有多少采访,但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在慢慢成熟:懂得自我管理,懂得把注意力放在真正能改变结果的环节上。
那些日常的细微训练,为日后走向竞争场馆的自信打下了基石。正是在这样的积累中,我逐渐理解到,滑板不仅是技巧的展示,更是情绪的调节、思维的锻炼和对自由的追求。
星空XK官网记者:你提到了自由,那时的自由还包括对装备的理解吗?
李丽:当然。自由和安全其实紧密相关。那时我还在用很普通的板子,重量、板面硬度、轮子的耐磨度都没有现在那么讲究,但我已经能从板子的反馈里读出信息:它想让我更稳地完成一个动作,想让我在摔倒后更快地重新站起来。后来有机会接触到风暴牌滑板的测试板,那种体验跟以往的不一样。
它的板身设计更贴合我的体重与动作节奏,重量更适中,能给我更好的控制力。那一段时间,我真正明白了装备不仅是工具,更像是一位理解你身体语言的伙伴。它让我的练习更高效,受伤的概率也随之下降。所有这些,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:让我在不放弃的前提下,拥有更清晰的路线。
李丽:职业化的关键,是稳定的训练体系和持续的心态管理。把一整天的训练拆解成模块,像做实验一样严格,也像在演出前排练一样专注。热身不能少,核心力量、下盘控制、技术连贯性、以及赛前的心理调试,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拐点,是一次国际比赛前的集训。
团队为我设计了整套身体与思维的调节方案:节奏控制、视觉聚焦、呼吸法和情绪映射。结果是在复杂环境中完成了一次稳健的落地,虽然不是夺冠,但赢得了评委的认可。这让我明白,职业并非只有技术的较量,还包括对抗期望、克服焦虑以及在逆境中保持自我。
记者:设备之外,还有谁伴你走过这些年?
李丽:团队是最重要的。教练的眼光、队友的支持、还有经纪人与合作伙伴的信任,都是你在高强度比赛里能否持续前进的原因。品牌的支持则像一条隐形的底线,保障你在高强度赛程中的装备更新、训练场地改善以及技术交流的机会。风暴滑板与我的合作,让我的个人定制系列逐渐成形。
它不仅仅是一块板,而是一整套贴合我的训练需求的系统:更耐用的材料、更精准的重心设计、以及针对性优化的轴承与轮组,这些都提升了我在复杂场地中的稳定性。联名系列也在传递一个理念:滑板不只是个人的表现,它还承载着团队与品牌共同的追求——在风格和功能之间找到平衡。
记者:你如何看待这类合作对年轻滑手的影响?
李丽:对年轻人来说,正确的方向感比金钱回报更重要。合作和赞助当然能提供资源,但更重要的是在团队的指导下,学会如何选择、如何测试、如何在自我风格中融入这些外部元素。我的经验是,先把核心技艺打牢,再让外部因素帮助你把路径变得更明确。品牌合作应该是长期的、价值互补的关系,而不是短期的曝光。
这样,年轻滑手才能在不断试错中,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线条与节奏。
记者:在你看来,滑板的未来属于谁?
李丽:未来属于愿意学习的人,属于那些愿意把对自由的渴望化为每日的坚持的人。滑板给了我一个看世界的角度:从城市的缝隙到海边的长廊,每一次滑动都是一次新的发现。装备的进步让这段旅程更安全、也更有乐趣,但真正支撑前进的,还是心里那份对极限的温柔挑战。
若你也渴望在街角的斜坡上找到自己的节奏,那么不妨试着从日常的小练开始,慢慢积累,定会遇见属于你的那条线。
记者:最后给所有热爱滑板的人一个建议。
李丽:坚持,耐心,以及对细节的关注。把练习变成一种日常的仪式,而不是偶发的冲动。选择装备时,关注与自己体重、动作习惯和场地需求的匹配度;如果能遇到值得信赖的伙伴和品牌合作,那就把它视为加速成长的助力。最重要的是,别急着去追逐他人的高度,先把自己的步伐踩稳,慢慢放大你的视野。
滑板的美在于自由与探索,愿你也能在风的引导下,找到属于自己的路线。
结语(软性导向):如果你对滑板的热爱也在升温,可以关注风暴滑板的官方渠道,了解他们的新款定制系列与训练装备。真正的同行,是在你需要时,给予你稳定与灵感的伙伴。愿每一个热爱滑板的你,都能在自己的节奏里,书写独一无二的生涯篇章。
发表评论